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彤

金秋时节,城阳区上马街道的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里一片金黄,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枝头,暖风吹来,稻浪滚滚,一股浓郁的稻香扑鼻而来。王克响看到眼前的景象,心中满是喜悦,昔日盐碱地,如今丰收田。

41岁的王克响是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技术处处长,从事这行已有七年时间。从小就在安徽农村长大的他对土地、农作物有着特殊的感情,研究生毕业后,带着对农业的喜欢,他考上了中国海洋大学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,同年,他来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,这是青岛市政府与袁隆平院士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成立的,致力于研发耐盐碱水稻育种及盐碱地稻作改良研究等,旨在培育高产且适宜推广种植的高产海水稻品种。从此以后,王克响边读博边工作,走上了农业研究的这条路。

“亿亩荒滩变良田”是袁隆平院士生前的美好希望,也是王克响毅然决然迎难而上进行挑战的最大精神动力。凭着这股坚定信念,他每天起早贪黑,拼命汲取农学精华,一门心思搞科研。

不是在研究室,就是在田间地头,对王克响来说,克服土地的盐度是最大的难点。2018年,在新疆喀什试种水稻,插秧后没几天,秧苗便泛白死掉了。他为此咨询了很多专家,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法。“不能固化思维,有时候跳出这个圈子来看待问题,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。”蹲在地头上,王克响反复思考,最终想到要将种子培育、农业信息化、土壤改良程度以及土壤改良剂进行组合,也就是他说的“四维改良法”。而这个方法给了王克响一个大大的惊喜,秧苗活了下来,第一季便有了二百多公斤的亩产量,这让王克响看到了希望。

2017年11月,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与城阳上马街道达成合作,在桃源河畔的王林庄社区成立城阳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,试种海水稻。“这个位置是一片荒废多年的盐碱地,地势平坦,水源充足,符合稻作改良的条件。”王克响说,种植改造之前这里的土壤pH值在8.1左右,全盐含量达到5.3‰以上,属于中度盐碱地,只有在沿河周边生长一些芦苇,春天干旱少雨土壤表面白茫茫一片,踩上去硬邦邦的,夏天雨季因地势较低容易水倒灌造成水汪汪一片。在测定了桃源河两岸的土壤养分、盐碱度等指标后,王克响团队挑选了适合桃源河的耐盐碱水稻(海水稻),并利用“四维改良法”将盐度控制在6‰以下,同时利用土壤定向调节剂、植物生长调节素等改良盐碱地,进行种植。

2018年10月,这片荒废多年的盐碱地种出了水稻,经过测评,亩产量为261.39公斤。“这只是成功的一步,关键还要提高亩产量。”王克响说,经过几年的改良期,土壤逐渐达到作物种植的要求,现在的亩产量达到了五百六公斤。也先后利用“四维改良法”在浙江温州、陕西南泥湾、黑龙江大庆等地建立了稻作改良示范平台,原来寸草不生的盐碱地都变成了亩产五百多公斤水稻的良田。这一切,王克响看在眼里,乐在心上。

上马基地以“四维改良法”的技术作为支撑,与华为公司合作共同搭建沃土云平台,通过智慧农业,提升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率,创造了“农田变工厂”的新型产业模式,并且带来了不错的成果。2021年海水稻智慧农业参展迪拜世博会,是国内唯一受邀参展的农业品牌。看到海水稻走出国门,被更多的人认可熟知,王克响感到无比的自豪。

海水稻在上马的种植,不仅让盐碱荒滩得到了充分利用,扩大了耕地面积,增加了粮食产量,播种、插秧、收获的过程也带动了周边居民的就业。“上马基地计划改良18000亩盐碱地,一期已经改良了3000多亩,二期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会继续改良。”王克响说,他有一个愿望,希望自己能够接过袁老的“接力棒”,继续传承“中华拓荒人”精神,“在中国推广1亿亩海水稻,每亩按照300公斤计,可以增产300亿公斤稻谷”,这是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缅怀,亦是最好的传承。

原文引自: 半岛网 | http://chengyang.bandao.cn/a/1696813365811139.html

免责声明:本文图片来源网络,文章旨在陈述观点,传播社会正能量,无任何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版权或人物事件存疑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更改或删除!